7月6日,上海黃金交易所發布通知稱,近期受國際因素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大幅波動,市場風險明顯加劇。各會員單位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做細做好風險應急預案,提示投資者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合理控制倉位,理性投資。
近段時間在貴金屬市場行情震蕩情況下,多家商業銀行正逐步加大對貴金屬業務的調整和收緊力度。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舉既能夠降低杠桿、減少交易規模,從而控制風險敞口,也可以充分保護個人投資者利益,避免投資者因價格劇烈波動而遭受大額損失。未來監管可能趨嚴,個人貴金屬業務也可能會進一步收緊。
工商銀行日前發布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調整的通告稱,自7月8日收盤清算時起,Au(T+D)、mAu(T+D)、Au(T+N1)、Au(T+N2)、NYAuTN06和NYAuTN12合約該行標準交易保證金比例將從34%上調至42%,Ag(T+D)合約該行標準交易保證金比例從38%上調至46%,差異化保證金同步調整。
此外,工商銀行還通知:自8月15日起,將暫停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個人貴金屬延期交收合約的開倉交易和代理個人黃金現貨實盤合約的買入交易,代理個人延期交收合約的平倉交易和代理個人黃金現貨實盤合約的賣出交易不受影響。
《證券日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從工商銀行官方客服人員處獲悉,“此次調整是由于近期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加劇,我行之后將暫停代理個人貴金屬延期交收合約的開倉和個人黃金現貨實盤合約的買入,而何時恢復目前還未有時間表。”
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年內已有建設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等多家銀行相繼發布相關業務調整公告,具體措施包括:提高合約保證金、暫停代理個人貴金屬代理業務或解除委托代理關系等。
金信期貨貴金屬分析師王志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由于近日國際金價持續下跌,并創下年內新低,市場風險已波及國內黃金投資市場。上金所上調保證金比例和銀行不同程度收緊貴金屬業務,尤其是對個人貴金屬業務的暫停和調整等,都是對個人投資者利益采取的保護措施。
“目前來看,國際金價下跌空間仍在,后續相關貴金屬價格波動有可能會更加劇烈。”王志萍表示,貴金屬交易本質上屬于高風險投資,因此對個人投資者的經驗和風險承受能力要求較高;同時,銀行調整代理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也是落實關于“金融機構應主要面向非個人投資者開展衍生品業務”的監管要求,其出發點是加強對個人客戶的保護。
康楷數據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楊敬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國際金價大幅波動背景下,個人貴金屬投資者面臨較大風險,銀行在監管約束和內部風控要求下,采取相關措施是對個人投資者的保護,以此降低市場參與者的杠桿水風險。
事實上,銀行出手調整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并非“新鮮事”。早在2020年底,多家國有大行就發布公告稱暫停賬戶貴金屬新客戶開立賬戶。
某國有大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彼時下發通知是受全球疫情反復及國際政治經濟影響,國際貴金屬的價格持續出現大幅波動,市場風險不確定性反復增強,因此暫停新客戶開立賬戶,已開戶客戶的正常交易則不受影響。”
“預計未來銀行將收緊貴金屬及其他相關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業務,特別是個人貴金屬業務將繼續收緊。”王志萍表示,短期來看這可能會影響銀行的業務收入,但長期來看有利于銀行在貴金屬交易業務方面更好地發展。
在明明看來,個人貴金屬業務風險較高,投資者在參與過程中易遭受損失,為有效保護投資者利益和銀行聲譽,銀行將會逐步收緊個人貴金屬業務。此外,當下銀行貴金屬業務同質化現象嚴重,未來銀行可能會結合自身優勢,打造特色化產品,從而在這一領域取得競爭優勢。
對投資者而言,明明建議,首先應充分認識到當前復雜的宏觀環境和較高的投資風險;其次應合理控制投資規模,避免損失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圍;最后應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影響貴金屬價格走勢的因素,對未來價格變動做出理性判斷。
“投資者投資貴金屬的渠道包括銀行的實物貴金屬以及黃金積存、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黃金與白銀期貨,以及通過券商買入黃金ETF基金以及黃金類股票等。建議個人投資者優先選擇相對低風險的替代投資渠道。”王志萍說。